保护母亲河,从源头开始本报记者 蔡亮/文 王志浩 /摄
污染企业关停、水环境治理、大气环境整治、小锅炉拆除……一场接一场艰苦的“环境保卫战”,换来的是一个又一个“绿色GDP”。利剑出鞘、重拳治污之下,天蓝了、山青了、水绿了、人居环境改善了。 常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党的十六大以来,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,不如就从这一江一湖的变化中感受一二吧。 张琦,今年43岁,开化县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,从事环保工作18年,曾多年在一线从事环境监测、评估、整治工作。 钱塘江,浙江人的母亲河。 几千年来,钱塘江流域的人民凭借得天独厚的水土之利,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,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,使这方宝地成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 然而,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,曾几何时,母亲河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——两岸林立的企业、密集的人口,在造就钱塘江流域新的繁荣的同时,带来的是不断加重的污染。守着大江没水吃——这看似不合逻辑的说法,却真实地反映了钱塘江的现状:水质性缺水。 要经济还是要生态?要政绩还是要环境?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?浙江人开始了反思。 反思的结果是,保护母亲河,必须从源头开始。
一段盲目的发展,一个惨痛的教训 开化县,位于衢州市西部山区,钱江源所在地。 “钱江源乃至整个开化县的环境保护工作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很有痛定思痛的意味。”张琦说。 他告诉记者,尽管从GDP、人均GDP、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些主要经济指标上来看,开化目前在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中都名列最后,但这并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贯表现。在早些年,开化也曾富甲一方。 上世纪80年代,开化人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,就足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。“半米木头是收音机,一米木头是电视机,两米木头是拖拉机”是当时当地经济生活最真实的写照。一度,开化的经济一直排在整个金衢地区的二三位。 上世纪90年代,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工业化热潮,开化自然也紧紧跟上。大量工业项目不断上马,造纸、水泥、矿山企业最多的时候达数百家,年产值超过5亿元,一时间确实给开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。那时候,当地人完全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。 然而,忽视环保的后果很快凸现出来。 “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,从钱江源流出的水,在出开化境时,水质变成了劣五类,污染已经到底了。”张琦说,严重污染的水,不仅给开化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,甚至还威胁到了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安全。 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工业生产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,以及流域附近群众不注重环保的生产生活行为,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。
一场“环保风暴”,一次“壮士断腕” 严酷的现状,摆到了开化县决策者的面前。是要经济、要政绩,还是要生态环境? “1997年,开化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,第二年,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。”张琦说。 当时有一家造纸厂,效益一直很好,每年上缴的税收都达数百万元。“但是它排污一直不能达标,治理成本也很高,实在没有办法整改。最后,县里下了决心,诸如此类的企业,不论经济上多好,一律关停。” 参与了这场历时数年的整治行动的张琦至今还记得,关停这些企业时遇到的阻力有多大。“上至县里一些部门和乡镇的部分领导,下至企业老板和职工,不理解的人很多。我们就拿出数据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他们看,让他们认识到现状和法律后果的严重性。” 在这场席卷全县的“环保风暴”中,开化县的确下了决心。最终,几乎没有一家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能逃过这场“风暴”。至今,开化县关停的企业总数达到一百八十多家。 这是一次“壮士断腕”的行动。大批企业被关停,带来的结果是全县经济收入锐减,但开化县义无反顾。“关停不是目的。我们的最终目标,是要找到一个适合开化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。生态立县不代表消极的保护环境,而是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来获得更大的发展。”张琦说。
一时阵痛为大局,一江清水向东流 开化县清华化工有限公司原名为开化化肥厂。在这家开化最大的化工企业里,记者看到,五颜六色、散发着呛人气味的污水经过治污设备处理后,变成了干净的清水。张琦说,在2004年的时候,这家企业还曾因排污不达标而面临被关停的命运。“当时它的污水里氨、氮等污染物的含量是国家标准的10倍。”最后,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,这家企业采用了先进治污设备,不仅使污染物指标降到了国家标准的1/4,还实现了废物循环利用,效益也越来越好。 2002年,开化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。2003年,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出台。县委县政府提出,开化不仅要走生态立县之路,还要走特色兴县之路,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之路。开化不仅要治山、治水、治污,还要致富。 张琦说,开化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,凡是国家明令禁止或必须淘汰的坚决予以否决,有效地控制了钱江源区的污染源。而对于排污达标的企业,县里则予以扶持。 除此之外,开化还利用良好的环境,发展了特色工业。“比如我们的硅产业、有机材料产业,这几年发展很快。它们对水质和空气的要求都很高。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,因为环境好了。” 在生态经济中受益的,还有普通老百姓。齐溪镇是最靠近钱江源的一个镇。张琦带记者参观了那里村民使用的沼气设备。 村民邹有根家养了200多头猪,每天的猪粪都会被集中到村里的沼气池,产生的沼气不仅可以用来烧饭,还能点灯、供热。张琦说,以前,这些猪粪都是钱江源头水的重要污染物,现在全都变废为宝。 环境好了,不少农民还搞起了特色农业,开辟农家乐旅游项目,吸引了大批游客。尝到生态经济甜头的村民们观念也在改变。没有人乱砍树,没有人乱丢生活垃圾,村民还主动打捞回收游客留下的垃圾。 在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里,清澈见底的涧水在溪石间轻快地游走,四周绿树成荫,宛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。张琦自豪地告诉记者,从这里流出去的水都是一类水。 “目前,开化县森林覆盖率是80.4%,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,地表水接近一类水标准,出境水也由前些年的劣五类变成了现在的二类。现在我们检测水质时放的药品都是低浓度的,因为水质好了,用高浓度的药品检测反而不准确。”张琦说。 面对青山绿水,这位“老环保”感慨地说,生态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,期间经历阵痛是在所难免的。“但只要能保护好我们母亲河的源头,让一江清水向东流,开化县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是值得的,也是必要的!” |